【情緒病】李玟嚴重抑鬱症輕生惹關注 精神科醫生:抑鬱症患者切忌拖延就醫
發布時間: 2023/07/12 18:06
最後更新: 2023/10/25 17:53
一向以樂觀積極形象示人的歌手李玟因嚴重抑鬱症輕生,引起大眾驚訝,也喚起大家關注抑鬱症的問題。抑鬱症可探討的範疇多的是,除徵狀、病因及治療外,較少談及的是延誤就醫這部分,為何會諱疾忌醫,一些當事人以為抑鬱症可靠自己克服外,抗拒求醫也是其中原因。
早年大眾對抑鬱症的認識與向精神科求醫認知不足,較抗拒主動求診,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正平表示,拖延求醫的情況確是較多。「患者會覺得觀察下、過一排先啦;又或者心底裏都是不想看精神科;有些個案不察覺自己的情緒問題已到了抑鬱症程度,因而拖延治療,原因各有不同。」
男性較女性多拖延求醫傾向
他說在臨床上,男性比女性有更多這方面拖延求醫傾向。「始終要一個男士承認有情緒問題,是較難接受。」女士們容易察覺自己情緒的起伏和波動,會主動去看醫生。男士尤其是年長男性,他們對情緒病的認知較弱並可能有負面標籤的觀念,相對較多是家人多次建議當事人才去求醫。
隨着近年多做了抑鬱症教育資訊工作,大眾對於情緒病的認識,和接受程度有所提升,一些輕微個案,願意及早求診接受治療,這是好現象,始終拖延對本身的病情會有不好影響。「要知道,情緒病並非只是單單休息幾天便無事,始終牽涉到腦部傳遞物質失衡的問題,愈早求醫處理,對於改善病情有正面的幫助。」
延遲醫治 惡性循環
抑鬱症患者情緒低落,直接會影響其思想與行為,如思想變得負面、常責怪自己覺得無用、人生失去希望,嚴重者會出現輕生念頭。行為方面,會變得精神委靡、提不起勁做任何事、收埋自己,變相少了很多社交活動,連外出和做運動的心情也沒有。「愈收埋自己,愈覺得無人關心自己,情緒就愈差;愈是拖延求醫,徵狀愈差,也是一個惡性循環。」
張醫生指,抑鬱症患者任何年紀也有,過往20多歲是病發高峰期,但目前小至10歲都有機會出現情緒困擾,未必即時去到抑鬱症的程度,但這些情緒困擾都需要正視。他說有時候小朋友的情緒問題更複雜,牽涉到能否如常上學,如未能上學獃在家中,和家人的衝突愈多,情緒只會愈來愈差。
老人家患抑鬱症也是偏多,他們面對生活上的轉變及問題,另外身體出現疾病、退休後少了社交活動,不用上班生活少了寄託,上述連串轉變,又會容易令他們產生情緒困擾。
「 不要諗咁多、睇開啲」是安慰大忌
分析抑鬱症的成因,不能如數學般一加一等於二那末簡單,背後的原因是多樣性,有可能是外在因素,如家庭、感情、經濟及學業等;內在因素則有關患者性格。「一些人仍認為,看不開、性格軟弱才會有病,對患者抱持負面觀感。我們在臨床上接觸到的抑鬱症個案,更多是責任感強大,常常把事情攬上身,弄到自己壓力巨大;或是對自己有高要求,事事都想做好,承受的壓力也愈來愈大。以上兩個性格特點加起來,再加上一些外在因素時,就容易爆煲。」
面對情緒病人,公式的安慰說話如「 不要諗咁多」、「睇開啲!」等對抑鬱症患者來說是大忌。「這樣說是與病人站在對立面,某程度是在怪責病人,因為是唔識諗、不夠堅強所以致病,只要轉換心態就會好返,這些實際上都是批評的說話。病人身心不適心情已差,還要受到如此攻擊,也感到自己不被明白。彼此關係會變差,當關係一差,就算是怎樣親厚的家人朋友,就算十句有八句說話都是正面的,患者只會執着那兩句『唔啱聽』的說話,其它的統統都聽不入耳。」
他說應對做法,除避開以上說話外,與抑鬱症病人相處,勿做的其他事情包括一、勿過度批評,提供意見是可以的,但請勿「係又鬧唔係又鬧」,最差的是人身攻擊的說話。二、勿過度保護,事事為患者代勞,甚至不用他們做任何事情。以上兩個極端,只會影響當事人康復,令他們失去信心,也少了復元的動力。
治療3方面
張醫生說,抑鬱症治療並非單一公式,視乎患者的身體狀態、病徵、病情嚴重程度、對治療的意願等都一併考慮,才釐定醫生與病人都同意的治療方案。治療有3大方面包括藥物、心理治療及生活上調適。
常用藥物有抗抑鬱藥,由第一代至第三代,藉以提升血清素、去甲腎上腺素及多巴胺,穩定病人情緒,減少負面思想,同時增加動力和投入興趣。少部分病人在服藥初期會有頭暈、頭痛、輕微作嘔作悶等,過一兩星期上述副作用會消失。如病人本身較抗拒服藥,心理影響下,副作用出現的機會或會較大。
他指三代的抗抑鬱藥,均有其優缺點,選藥時都要視乎病人的狀態來決定。「沒有一隻最好的藥,而是選一隻最適合病人的藥。抗抑鬱藥需兩至三星期才有正面效果,這也是藥物的少許限制。」如病人真的很抗拒服藥,或病情輕微,會嘗試通過心理治療和輔導,慢慢調節病人的負面思想,提升其精神狀態。
服用抑鬱藥幾時可停藥?傳統上第一次抑鬱症發作,經服藥後並情況穩定,再服6至9個月視乎情況慢慢減藥甚至可停藥,惟張醫生強調,每個病人的狀況各異,治療方案也不盡相同,減藥停藥必須十分謹慎。
近年抑鬱症較新療法
事實上,抑鬱症有三分一屬頑治性抑鬱症,多次轉換藥物效果也未如理想,加大治療難度。近年有噴鼻式抗抑鬱藥物及腦磁激治療(TMS),可有效處理頑治性抑鬱症。前者是處方藥物,不過與傳統藥物以血清素、多巴胺及去甲腎上腺素機制不同,噴鼻式抗抑鬱藥物透過調節腦內傳遞物質谷氨酸鹽,紓緩抑鬱徵狀,好處是24小時內見效,惟懷孕、有動脈瘤及最近心臟病發者不宜。「有研究指,噴鼻式抗抑鬱藥物及口服抗抑鬱藥雙管齊下,復發風險會下降五成。」張醫生說。
TMS則以物理方式,通過改變磁場在腦內特定位置製造微電流,藉以改善腦內傳輸系統,惟有植入人工耳蝸、植入電極刺激器人士不宜。「部分抑鬱症病人不肯求醫的第一原因就是不想服藥,擔心藥物副作用及反應,讓他們知道現今已有不同治療方式選擇便變得很重要。」
張醫生指,最好的治療應是藥物治療加上心理治療,也要配合病人的努力,當心情稍好轉時可外出閒逛、相約朋友、做運動等,對於提升其狀態亦有幫助。
抑鬱症兩個案
個案一
40多歲男工程師,因諱疾忌醫及以為抑鬱症可靠自己慢慢痊癒,那時他剛與女朋友分手,情緒低落不開心,未能上班,經常有輕生念頭。
其實查找根源,是10年前他一直照顧的媽媽過世,但他沒有好好處理情緒,放在一旁以為沒事,待與女朋友分手,情緒一觸即發。他準備一套計劃了結生命:他參考了有關書籍,準備好相關工具,尋死的心堅決,幸最後能懸崖勒馬。
由病發開始,拖延兩個月才求醫,每個星期都要見醫生做輔導,疏導開解情緒,並配合藥物治療,情緒才有改善。他正視了自己的情緒,情況有好轉,後來更與女朋友復合,結局圓滿。
個案二
20歲女士,對自己要求甚高、有強烈責任感,完美主義者傾向,無論在學業及事業上都要做到最好。
她獲取獎學金到外國修讀碩士,首次抑鬱症復發正因為考試觸礁,求醫後服用精神科藥物,好轉一段時間試過停藥,不幸復發,低落心情無以紓解,感到絕望欲了結生命。
她屬於頑治性抑鬱症,孤注一擲接受較新噴鼻式抗抑鬱藥物及口服藥物,進行了兩個療程,輕生念頭驟減,重新投入工作,情況保持穩定,目前仍接受治療中。
記者:周美好